电话:156 3903 7811
手机:130 1768 7630
其实这样的现象很普遍。在朋友圈、影院以及户外广告媒介上,人们总会看到跟自己“无关”的奢侈品广告。不是品牌有钱没处花,而是因为奢侈品品牌都必须传播好两种认知:一类是精准认识,一类是破圈认知,前者面向产品用户即会买会用的“消费者”,后者面向信息用户即有必要知道的“消费者”,至于为什么要做后者的认知建设,稍后会讨论。
在信息爆炸、多渠道的新媒体时代品牌建设越来越难已是不争事实。建设品牌核心要靠传递认知,在用户心中形成共识,影响心智,收获人心。为什么这个过程很难?首先必须要厘清的是,品牌当下对于“传递认知”的一些误解。
关注产品用户,忽视信息用户。
品牌认知,不只是需要传递给“目标消费者”。
奢侈品为什么要让“不大可能是消费者”的群体知晓?因为奢侈品具有很强的炫耀价值,它定价高昂因此只需要少部分人购买,但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。如果只有购买者知道,奢侈品就没了炫耀价值,大多数人可能就不会购买了。
不过,只是“知道”是不够的,因为只有大多数人都觉得好但又“可望不可即”才有炫耀价值,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滴水穿石的品牌营销。
还有,对任何品牌来说,今天的信息用户明天可能是产品用户,比如今天的大学生大概率不买车,但毕业后买车时脑海里早已对车企品牌贴上了标签。品牌与用户都在成长,要双向奔赴靠的是年复一年对“非消费者用户”进行认知传递,不断种草,在时机成熟时将其转化为消费者。
对于目标消费者与非目标用户,有人将此归类为“信息用户”与“产品用户”,两个群体都值得品牌高度关注,破圈认知与精准认知的建设都要做。
重视传递信息,忽视建设认知。
移动时代媒介渠道多元化,品牌有成千上万个触达用户的媒体路径,互联网让品牌与用户的距离大幅缩短。但“免费的才是最贵的”,品牌想要靠短视频等内容营销“润物细无声”去影响用户,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:有的用户看到了,但什么都没记住;有的用户有印象,但没什么深刻印象,对不上号、没什么标签;有的用户记住了,但可能记错了。品牌眼里的自己和用户眼里的自己存在认知脱节。
认知传递,比信息传递难多了。信息大爆炸,媒体碎片化,用户注意力高度涣散,你容易触达用户别人也容易,一个人平均每天会看到1500条广告,平均每个广告被浏览的时间是1.7秒。有些品牌想靠内容营销撬动免费的公域流量,甚至想靠直播带货去做品牌,这完全是缘木求鱼,因为内容营销是“七嘴八舌”的甚至“喧嚣嘈杂”的,品牌顶多可以传递信息,但永远无法建立认知。
只关注转化的病,得狠狠地治。
在预算紧缩的今天,越来越多品牌陷入“只关注效果却忽视品牌”的泥沼,因为:效果是生存,品牌是发展,只有先求生存,才能再谋发展。前几年还有“品效合一”的“幌子”,今天很多老板说“一切看疗效”,如果品牌不重视对外沟通只会持续消耗认知资产。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如果品牌不愿意花钱花时间进行认知建设,只关注流量转化、直播带货等“效果营销”,到最后恐怕只会沦为流量的打工人,持续消耗认知资产,有品牌无溢价,先是有量无价卖得多亏得多,最终势必量价齐跌。看似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,实则“把钱花在刀背上”。
品牌建设应以认知输出与沉淀为第一目的,要让顾客即“产品用户”真正成为“品牌用户”参与复购,甚至成为“口碑用户”进行转介绍,同时也要不断扩大对“信息用户”的影响为未来的增长蓄水,只有彻底避免一锤子买卖才是真的把“花钱花在刀刃上”。